与美国相比,外卖在中国为什么更有优势?
发布时间:2018/11/20 文章来源:网络
分享
公众号
导读: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中美外卖模式究竟有什么不同?
至少在需求上,两国吃货差异明显。
美国生活资讯
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中美外卖模式究竟有什么不同?
至少在需求上,两国吃货差异明显。

按美团的数据,中国的2亿单身人群去年有1.3亿在美团叫过外卖,其中393万人的年度订单超过100次,有8万人几乎每天都叫外卖,这说明对于主要城市居民来说,外卖是填饱肚子的有效手段,也是快节奏生活方式的注脚。
美国外卖更倾向于满足个性化需求,你可以在纽约叫到275美元的PalladiumOssetra黑鱼子酱,在芝加哥享受199美元的巨型西西里披萨以及122.99美元的Mariscada葡氏海鲜拼盘甚至500美元的超级汉堡等等。
这里的人们倾向于满足口腹大欲,而不是第一时间拿到食物,由于人力成本高昂,大多数美国人也习惯了这一点,亚马逊Prime的同城物流平均就在2.7天左右。
中国外卖真正胜出的是商业模式本身。
从运营上讲,由于不需要满足大量需求,技术进化比较缓慢,Grubhub一直把订单实时追踪作为卖点宣传,这在中国只是最普通的基本功能而已。
新玩家如doordash学的是中国模式,寻求技术手段提高效率,与Uber合作用中心调度方式精算送达时间,误差控制在几分钟之内,还在研究机器人送餐等等。
而中国外卖是建立在平台集纳需求和快速匹配上。
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中国外卖不但订单数量更大而且更加分散,用户的关注点也不局限于食品本身,68.3%的人在意食品安全,58.1%注重送餐速度,48.8%关注优惠。中国外卖还是2322万加班族的加油站,支撑了晚19时以后的非常规需求,这种海量的、即时性的订单并发除了中国互联网之外,全世界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及时服务并予以满足。
美国具备规模的餐厅在62万家以上,但不管是Grubhub还是doordash都走精品路线,选择的都是线上化意愿强烈并且最受欢迎的餐厅。中国外卖更关心即时服务能力,也有很多纯粹满足线上订单的餐厅冒了出来。
美国生活资讯

中国和美国外卖的另一个区别在运营和技术层面。
美团做网约车是看到了需求输出的协同效应,美国因为人工昂贵,平台不约而同的选择利用uber运力,但对Uber缺乏掌控力,又存在很大风险。滴滴投资饿了么之后双方也搞过联运的尝试,只是出于外界不知道的原因无疾而终。
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场景上都在互相渗透,Uber自己推出外卖服务并将之扩展到生鲜之后,美国主要外卖平台的订单满足能力都出现大幅下降,后者无力改变现实是因为不具备自建庞大骑手团队的社会条件。
在线下环节
美国外卖的效率和便利性很难与中国竞争,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中国外卖简直是惯坏用户的,你可以不受任何干扰的叫到夜宵,这在地广人稀特别是习惯了到点下班的美国基本做不到。
其次是用户容忍度的差异,中国外卖的骑手致力于满足各种稀奇古怪的需求,包括送餐过程代买卫生巾之类,这在美国很难想象。
最后是风雨无阻的决心,Uber司机在欧美一向鸡贼,包括暴风雪、飓风、跨年夜之类的情况如果不允许加价,需求基本就无人满足,外卖尤其如此。
但这些差异你很难上升到商业模式或是服务层面来讨论,因为这就是两国社会发展形态决定的,外卖的真正核心还是效率和产品本身。
美国生活资讯

中国外卖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效率之争。
绝大多数平台都是众包+自建骑手团队,为了满足海量需求,规模不断扩张,以单量最多的美团来说,骑手总成本由2016年的51亿元增至2017年的183亿元,但每单服务成本反而摊薄了,美团外卖全年29亿订单有7成是通过自有配送网络完成,其余为商家配送,高可控性使得美团有能力将单均配送时间压缩在30分钟左右。
这个效率在美国无法想象,号称最像美团的DoorDash只有20个城市开展业务,又是依赖Uber运力精算需求,做到单均45分钟已经是极限。
再从商家来说,美团点评拥有多达850万家的企业,其中接入美团外卖服务的有270多万家,占比超过30%,而美国最大外卖平台Grubhub打通的商家只有5.5万家,不到全美餐饮商家总数的9%,这个比例是很低的。
至于独占商家,中美两国的情况也有很大不同。
当初,Grubhub曾和Yelp旗下的Eat24有过激烈竞争,后者是Yelp早先收购的外卖公司,当时资本市场对这起并购非常欣赏,Yelp股价因此大涨了6%。
但竞争结果完全颠覆了预期,Eat24虽然享有Yelp旗下1.5万独占餐馆的优势,高端餐饮的多元化能力极强,但由于平台规模与Grubhub不在一个量级,不到两年的时间就逐渐失宠于用户甚至拖累了Yelp营收。
究其原因,美国餐饮市场有全面服务(FSR)和有限服务(LSR)之分,前者是菜单丰富的独立餐厅,后者是麦当劳之类的休闲快餐连锁品牌,快捷服务已经做得很好,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早就加入了第三方外卖,并一直在扩大自有配送体系,麦当劳2016年在佛罗里达使用UberEats送餐,这当然对规模较小的Eat24不利。
到去年,Yelp不得不将Eat24出售给Grubhub并达成战略合作以寻求平台的最大化效应,好消息是出售价2.85亿美元比当初的收购价高了两倍。
美国生活资讯

相比之下,美团外卖之所以在中国占据绝对优势,就在于将Grubhub和Yelp的优势集于一身,手里既有大众点评这个壁垒,又有美团打车作为串连,就能够用比较合理的成本扩张规模,从招股书来看,美团的营收从2015年的40亿增长到2017年的339亿,亏损则从59亿收窄到28.5亿。
表面上看,美团外卖和Grubhub非常相似,后者收购Eat24顺便拿走了Yelp的独占商家,很像美团点评+外卖的布局,但Grubhub没有其他LBS服务的流量配合,场景不能多元化,所以活跃用户保持在500多万的水平,而美团完成交易的用户就有3.1亿。
总的来说,中美O2O可能存在社会差异,但至少有一点是共通的:那些不能实现协同效应,不能迅速规模化的平台都死了。
本文来源:钛媒体作者:虫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中美外卖模式究竟有什么不同?
至少在需求上,两国吃货差异明显。

按美团的数据,中国的2亿单身人群去年有1.3亿在美团叫过外卖,其中393万人的年度订单超过100次,有8万人几乎每天都叫外卖,这说明对于主要城市居民来说,外卖是填饱肚子的有效手段,也是快节奏生活方式的注脚。
美国外卖更倾向于满足个性化需求,你可以在纽约叫到275美元的PalladiumOssetra黑鱼子酱,在芝加哥享受199美元的巨型西西里披萨以及122.99美元的Mariscada葡氏海鲜拼盘甚至500美元的超级汉堡等等。
这里的人们倾向于满足口腹大欲,而不是第一时间拿到食物,由于人力成本高昂,大多数美国人也习惯了这一点,亚马逊Prime的同城物流平均就在2.7天左右。
中国外卖真正胜出的是商业模式本身。
从运营上讲,由于不需要满足大量需求,技术进化比较缓慢,Grubhub一直把订单实时追踪作为卖点宣传,这在中国只是最普通的基本功能而已。
新玩家如doordash学的是中国模式,寻求技术手段提高效率,与Uber合作用中心调度方式精算送达时间,误差控制在几分钟之内,还在研究机器人送餐等等。
而中国外卖是建立在平台集纳需求和快速匹配上。
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中国外卖不但订单数量更大而且更加分散,用户的关注点也不局限于食品本身,68.3%的人在意食品安全,58.1%注重送餐速度,48.8%关注优惠。中国外卖还是2322万加班族的加油站,支撑了晚19时以后的非常规需求,这种海量的、即时性的订单并发除了中国互联网之外,全世界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及时服务并予以满足。
美国具备规模的餐厅在62万家以上,但不管是Grubhub还是doordash都走精品路线,选择的都是线上化意愿强烈并且最受欢迎的餐厅。中国外卖更关心即时服务能力,也有很多纯粹满足线上订单的餐厅冒了出来。
美国生活资讯

中国和美国外卖的另一个区别在运营和技术层面。
美团做网约车是看到了需求输出的协同效应,美国因为人工昂贵,平台不约而同的选择利用uber运力,但对Uber缺乏掌控力,又存在很大风险。滴滴投资饿了么之后双方也搞过联运的尝试,只是出于外界不知道的原因无疾而终。
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场景上都在互相渗透,Uber自己推出外卖服务并将之扩展到生鲜之后,美国主要外卖平台的订单满足能力都出现大幅下降,后者无力改变现实是因为不具备自建庞大骑手团队的社会条件。
在线下环节
美国外卖的效率和便利性很难与中国竞争,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中国外卖简直是惯坏用户的,你可以不受任何干扰的叫到夜宵,这在地广人稀特别是习惯了到点下班的美国基本做不到。
其次是用户容忍度的差异,中国外卖的骑手致力于满足各种稀奇古怪的需求,包括送餐过程代买卫生巾之类,这在美国很难想象。
最后是风雨无阻的决心,Uber司机在欧美一向鸡贼,包括暴风雪、飓风、跨年夜之类的情况如果不允许加价,需求基本就无人满足,外卖尤其如此。
但这些差异你很难上升到商业模式或是服务层面来讨论,因为这就是两国社会发展形态决定的,外卖的真正核心还是效率和产品本身。
美国生活资讯

中国外卖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效率之争。
绝大多数平台都是众包+自建骑手团队,为了满足海量需求,规模不断扩张,以单量最多的美团来说,骑手总成本由2016年的51亿元增至2017年的183亿元,但每单服务成本反而摊薄了,美团外卖全年29亿订单有7成是通过自有配送网络完成,其余为商家配送,高可控性使得美团有能力将单均配送时间压缩在30分钟左右。
这个效率在美国无法想象,号称最像美团的DoorDash只有20个城市开展业务,又是依赖Uber运力精算需求,做到单均45分钟已经是极限。
再从商家来说,美团点评拥有多达850万家的企业,其中接入美团外卖服务的有270多万家,占比超过30%,而美国最大外卖平台Grubhub打通的商家只有5.5万家,不到全美餐饮商家总数的9%,这个比例是很低的。
至于独占商家,中美两国的情况也有很大不同。
当初,Grubhub曾和Yelp旗下的Eat24有过激烈竞争,后者是Yelp早先收购的外卖公司,当时资本市场对这起并购非常欣赏,Yelp股价因此大涨了6%。
但竞争结果完全颠覆了预期,Eat24虽然享有Yelp旗下1.5万独占餐馆的优势,高端餐饮的多元化能力极强,但由于平台规模与Grubhub不在一个量级,不到两年的时间就逐渐失宠于用户甚至拖累了Yelp营收。
究其原因,美国餐饮市场有全面服务(FSR)和有限服务(LSR)之分,前者是菜单丰富的独立餐厅,后者是麦当劳之类的休闲快餐连锁品牌,快捷服务已经做得很好,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早就加入了第三方外卖,并一直在扩大自有配送体系,麦当劳2016年在佛罗里达使用UberEats送餐,这当然对规模较小的Eat24不利。
到去年,Yelp不得不将Eat24出售给Grubhub并达成战略合作以寻求平台的最大化效应,好消息是出售价2.85亿美元比当初的收购价高了两倍。
美国生活资讯

相比之下,美团外卖之所以在中国占据绝对优势,就在于将Grubhub和Yelp的优势集于一身,手里既有大众点评这个壁垒,又有美团打车作为串连,就能够用比较合理的成本扩张规模,从招股书来看,美团的营收从2015年的40亿增长到2017年的339亿,亏损则从59亿收窄到28.5亿。
表面上看,美团外卖和Grubhub非常相似,后者收购Eat24顺便拿走了Yelp的独占商家,很像美团点评+外卖的布局,但Grubhub没有其他LBS服务的流量配合,场景不能多元化,所以活跃用户保持在500多万的水平,而美团完成交易的用户就有3.1亿。
总的来说,中美O2O可能存在社会差异,但至少有一点是共通的:那些不能实现协同效应,不能迅速规模化的平台都死了。
本文来源:钛媒体作者:虫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发布时间:2018/11/20
美房吧是一家专业服务华人投资买卖美国房地产的互联网平台。房源覆盖全美42个州,专业经纪人免费服务。我们竭诚帮助您实现美国买房,卖房,租房,贷款,广告投放等相关需求。
美国咨询热线: +1 858-314-8887
中国咨询热线: 4001-678-009
电邮:kefu@meifang8.com
微信:meifangba
快速通道
最新资讯
- 美国退休金领取的“第一年规则!2025/05/16
- 外国人赠与财产给持美国绿卡或公民身份人士时,如何做到省税最大化?2025/05/16
- 73岁必看!美国退休账户RMD全攻略:避坑指南+省税技巧2025/05/16
- 美国房产交易中的产权调查:流程、关键机构与文件全解析2025/05/15
- 特朗普政府政策催生 “卖房潮”:华盛顿特区待售房源激增 47%,联邦雇员成主力2025/05/15
- 如果我去世了,我的年金会怎么样?2025/05/14
- 非美国居民在美国房产贷款:特殊要求与限制2025/05/14
- 何时做Roth Conversion比较省荷包?2025/05/09
市场与合作
更多 >房源推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