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市:
昨日成交:
房源总量:
热门城市
洛杉矶 纽约市 西雅图 旧金山 曼哈顿 尔湾 波士顿 亚特兰大 圣地亚哥 凯瑞市 圣荷西 奥兰多 阿拉米达 迈阿密 新港滩 檀香山市 萨克拉门托 萨拉索塔 奥斯汀 亚凯迪亚 贝尔维尤 休斯顿 法拉盛 芝加哥 达拉斯 波特兰 坦帕 泽西城 凤凰城 普林斯顿 西棕榈滩 那不勒斯 拉斯维加斯
X

官方微信公众号:美房吧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得最新美国房源&房产资讯。

X

微信分享当前资讯

扫描二维码,微信打开,分享给好友

美国的航天梦,竟然被俄罗斯“卡脖子”了??
发布时间:2022/03/14 文章来源:网络
分享
公众号
导读:俄乌开打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不可谓不卖力,从金融、贸易、体育到文艺领域,与俄罗斯全面断交。但有些制裁有着神奇效果,
www.meifang8.com

俄乌开打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不可谓不卖力,从金融、贸易、体育到文艺领域,与俄罗斯全面“断交”。

但有些制裁有着神奇效果,对俄罗斯伤害不大,杀敌一百、自损一万。

战事刚开始,拜登就立刻跳出来表示,美方将发动针对俄罗斯的全面制裁,制裁领域包括莫斯科银行、技术和航空航天部门等。

没想到,这并没有吓到俄国人,俄罗斯央行不屑一顾,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局长德米特里·罗戈津还来了一波反威胁。

罗戈津表示,国际空间站的轨道和位置是由俄罗斯发动机控制的。“如果冻结与我们的合作,谁能挽救国际空间站,使它不至于不受控制地脱离轨道,而落入美国或欧洲境内。这个500吨重的设备,是不从俄罗斯上空飞过的。因此,所有的风险都是你们的。你们做好准备了吗?”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一听这话噗通就跪了,慌忙对俄示好,表示NASA继续与包括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在内的所有国际合作伙伴合作,确保国际空间站的持续安全运行。NASA还拍着胸脯保证,任何出口管制都不会影响到俄罗斯与美国在民用航天领域的合作

NASA在俄航天局面前没脾气是有原因的:NASA目前不具备把宇航员送上太空的能力,想上天,蹭俄罗斯的飞船是目前的主要方式。如果俄航天局和美国全面解除合作,国际空间站上的美国宇航员想回地球都难。

啥?曾经的蓝星第一太空强国、“星球大战”发起者、人类登月第一人,现在已经沦落到被人卡脖子的地步了吗?

01美国在太空探索领域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人类的载人航天事业始于苏联的东方计划。在1957年成功将人类首颗人造地球卫星 “斯普特尼克1号” 送入太空后,苏联很快开始了 “东方计划”;1961年,加加林顺利进入太空并安全返回,为这一计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美国不甘落后,从1958年到1966年,美国先后开启了 “水星计划” 和 “双子座计划”,实现了将美国人送入太空以及进行太空行走的愿望。

1969年7月21日2点56分 (UTC) ,阿姆斯特朗走下阿波罗11号登月舱的舷梯,将人类的足迹印到月球表面,美国在太空争霸中反超苏联。阿姆斯特朗登月也刺激了美国的太空探测野心,美国此后开始频繁发射火箭进入太空。

但随着太空探测项目越来越频繁,NASA有点吃不消了:上去一次放一个大二踢脚,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就没了,地主家也放不起啊!NASA开始考虑研制出一种可以重复利用的航天飞机,这样可以大幅降低上天的成本。

NASA第三任局长托马斯·佩奇曾认为,航天飞机因可重复利用从而可以降低成本,不用每执行一次任务就要造一个新的火箭出来,而且当时他还认为一架航天飞机的发射准备时间仅需要两周,远比火箭反应快。

当时NASA为说服美国政府发展航天飞机,说得天花乱坠,成功打动了政府高层。1972年1月5日,时任总统尼克松发表公开声明支持研发航天飞机,目的是“将70年代的太空边界变成熟悉的领域,并使80到90年代的人们能够轻而易举地造访”。

当年,美国的航天飞机项目就正式启动了,四年后,第一架航天飞机“企业”号就建造完毕了,但是“企业”号的任务主要是测试,并没有真正进入过太空,测试任务完成后就被收藏进了博物馆。

除了“企业”号,其余5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发现”号、“亚特兰蒂斯”号以及“奋进”号,都参与了太空运输任务。

“亚特兰蒂斯”号共执行了32次任务,是执行国际合作任务最多的一架航天飞机;而“发现”号航天飞机是美国历史上参与飞行任务次数最多的,功勋卓著成为美航天飞机最为著名的代表。

但是,航天飞机这个项目成是成了,NASA却高兴不起来,还因为这事儿天天被国会老爷们骂。为什么呢?

NASA造航天飞机的初衷是为了省钱,可是造出来却发现,这玩意儿比大火箭可烧钱多了,每次航天飞机发射,空气中都是美元燃烧的味道。

美国共研制并投入使用五架航天飞机,每架研发费用20亿美元,总共发射一百多次,每飞行一次费用高达5亿美元,返回后还要进行大量费时费力的检修,这让美航天局的财政不堪重负。

NASA在确定航天飞机的结构布局时,曾估计发射费用为每公斤100美元,每次发射费用不超过600万美元。可实际上呢?每次发射费用接近一亿美元,是设想的十几倍!

尽管NASA采取了种种措施节约开支,但研制费用还是连年超支。1978年9月,NASA宣布航天飞机的研制费用可能比原计划增加8%-9%。1980年4月,NASA透露整个航天飞机计划费用将增加到89亿美元。

这种情况下NASA局长只得厚着脸皮一再向国会申请继续增加拨款,而当时的卡特政府考虑航天飞机对国家安全有利,对科学研究和商业开发也有很高价值,主要是在美苏太空争霸中能够保持优势地位,老毛子可是一直盯着自家航天飞机流口水,因此只能继续打肿了脸充胖子,勒紧裤腰带继续给NASA打钱。

同时,在航天飞机的使用中,NASA发现同研制和发射费用一样,维护和运行费用也在直线飙升。

比如1984年航天飞机一次飞行的花费为1.5-2亿美元,而在商业发射中可以得到的最高补偿仅为7100万美元。本来还想着多接点商业发射赚点外快,实际上却射一次赔一次,射得越多赔得越多,纯粹赔本赚吆喝。

因此,1988年之后,NASA决定不再承揽商业载荷的发射任务,每年航天飞机飞行次数减为9次左右。按照计划美国的航天飞机寿命最多为20年,每架应飞行100次。而截至项目结束,5架航天飞机加起来飞行了才132次,严重资源浪费。

除了经济上不划算以外,航天飞机还有一个致命缺陷:事故率非常高,美国的5架航天飞机中,有2架在执行任务时候发生了爆炸、解体,有14位宇航员为此丧命,给美国人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遇难宇航员

与火箭、飞船等一次性飞行器不同,航天飞机的火箭发动机需要多次重复使用,寿命期间的总工作时间累计长达数小时之久,这也为其执行任务带来安全隐患:随着飞行任务的增加势必有更多的潜在危险。

1986年挑战者号,2003年哥伦比亚号空难事故

而且航天飞机的老化程度比预期的要快,尽管执行任务的次数比预期减少了近1/4,但航天飞机破损、老化加剧,每次的维修费用也非常昂贵。

在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安全隐患下,航天飞机项目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很多人都想不明白:苏联都解体了,太空争霸早就结束了,还有必要烧这么多钱维持一个赔钱项目吗?

最关键的是,NASA的航天飞机项目也失去了政府的支持。

奥巴马认为,美国航天的未来不在低地轨道,必须走向更远的地方。按奥巴马的方案,美国计划在2025年送人前往一颗小行星,作为近地载人飞行器被研发的航天飞机在计划里已无用武之地。

2010年,奥巴马在肯尼迪航天中心

在美国经济低迷财政赤字导致银根紧缩的2010年,NASA唯有遵从民主党对太空探索的预期,进行更有野心的火星探索项目,于是一直耗费着天文数字资金的航天飞机项目被迫中止。

2011年7月,“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结束了11天的太空旅程,这是它的谢幕之旅,至此,美国所有航天飞机全部退役。

02美国的航天飞机归零后,NASA的载人航天就开始了蹭俄罗斯飞船的生涯,所以,这次俄航天局一说要取消合作,NASA马上就急眼了:这以后我咋上天呢?

有人说不上天不就行了,你干嘛非要上天呢?

这就不得不提国际空间站了,国际空间站有接近一半的舱段为美国所有(指由美国制造并发射),美国为了维护这些舱段的正常运转必须在国际空间站上常驻宇航员。

去年的最后一天,NASA局长比尔·纳尔逊宣布,拜登政府承诺将国际空间站的运行延长6年至2030年,并将继续与欧洲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加拿大航天局和俄联邦航天局合作。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别的替代方案,在未来九年的时间里,NASA还得死皮赖脸地求俄罗斯捎他一程,毕竟,国际空间站的建造成本高达1500亿美元,每年的维护成本也高达四五十亿美元,美国承担了大头,这千亿美元真金白银都扔进去了,总不能因为舍不得几千万路费就拉倒了吧?说出去不让人笑死?

那问题又来了:为什么非得搭乘俄罗斯的飞船?

很简单,便宜,超级便宜。

而全世界大部分的“卡脖子”,都是这么来的。www.meifang8.com

俄罗斯联盟号宇宙飞船

零几年的时候,在美国还花着几亿美元一次的价格送宇航员上天的时代,俄罗斯宇航局的载人航天项目已经对外“出租”了,价格相比美国的航天飞机简直跟不要钱似的:一次太空之旅仅需2000万美元,美国发射一次航天飞机的费用,在俄罗斯可以送一个排的人上天了

所以,航天飞机项目快结束时,NASA就找到了俄航天局“求合作”,想着花点钱跟俄罗斯共同享用苏联遗留的太空科技成果。

以俄罗斯的经济条件,NASA志在必得。

果然,大毛经过短暂的考虑就答应了鹰酱的条件,不过,在得知美国航天飞机马上要退役后,大毛竹杠马上敲起来,直接把价钱翻倍,从2000万美元一次涨到了4000万美元一次。

美俄宇航员一起乘坐联盟号前往国际空间站

听到这个报价,鹰酱泪流满面:航天飞机项目30年共飞了132次,耗资2090亿美元,我那两千多亿花得冤啊,这钱直接给大毛,我三天上一次天,飞到死也花不了那么多钱啊!

鹰酱激动地都没还价,生怕大毛反悔,马上就跟大毛签了合同。大毛一看鹰酱这样,马上明白过来:失误了,还是要少了。

不过,在NASA退出载人航天领域之后,俄罗斯航天局作为全球范围内唯一能把美国人送上天的航天机构,实际上已经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一口价,爱签不签,不签你就别上天。(后来中国也具备了载人航天能力,但鹰酱担心兔子偷技术,出台了沃尔夫条款,禁止NASA和中国航天有任何合作,共享数据都不行)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总经理罗戈津

而且,大毛也清醒地知道,自己和鹰酱也就是一锤子买卖,长久合作那是不可能的,只要NASA再次搞出飞船,这生意也就到头了,现在不宰他,更待何时啊?

此后,俄罗斯“联盟号”对NASA的收费标准水涨船高,到2018年“联盟号”船票价格已经蹿升到8100万美元/人。

而曾经是蓝星第一太空强国的鹰酱此时只能任人宰割,毕竟技术和设备掌握在别人手中,这个“冤大头”还真得当到底,并且一当就是近10年:据官方披露,截至2019年7月,为了送美国宇航员往返国际空间站,NASA累计在“联盟号”购买了70个座位,总金额39亿美元

而本来财政困难的俄罗斯航天局,在NASA的“帮助”下反而越活越滋润,度过了最缺钱的日子,NASA“资敌”实锤了。

03那么,美国除了租人家的飞船,就没有个plan B吗?毕竟美俄翻脸还是大概率的事儿,大毛真翻脸了,那美国在外太空的千亿资产可就打水漂了。

当然有plan B。

为了实现重返月球的目标,NASA在航天飞机退役后马上启动了新一代“太空发射系统”的研制。为了实现高安全和可持续性,采用渐进式发展模式,包括SLS-1、SLS-1A 和SLS-2三种构型。

SLS-1主要为月球初始探索任务和近地轨道以远的科学试验载荷发射任务提供支撑;SLS-1A在SLS-1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能力,并可适用于载货任务的有效载荷整流罩和适配器;SLS-2主要用于执行深空探测任务及近地轨道以远的载人任务。

不过,十年过去了,传说中的史上最强运载火箭系统SLS仍然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为什么呢?关键零件航天发动机拉胯了。

在美苏太空争霸时代,美国就对苏联RD-180这款性能卓越、推力惊人的火箭发动机垂涎不已,苏联解体后,美国各大军火公司、国防部、NASA等疯狂涌入俄罗斯买买买,虽说造不如买的思维不可取,但是架不住便宜啊,先买了再说,RD-180发动机就被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购得。

当然了,NASA还是要脸的,蓝星第一太空强国用苏联发动机上天,传出去丢得起这人吗?因此,RD-180火箭发动机送至美国后,需通过合资企业贴上“美国制造”商标,用最快的方法实现了“国产化”。

用上RD-180之后,美国人发现实在是太香了,如果自己研发,至少需要5年的研发时间和1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投入,预计研发成功后单台发动机的成本大约为3000万~5000万美元,而且研发成功之后还有一段漫长的不成熟阶段,敢用不敢用还不好说。

而RD-180发动机的单价仅为1000万美元,目前已经有600多次发射经历,无论是成本优势还是性能成熟度方面都是毋庸置疑的,便宜大碗。

啥?自废武功?看不出我这是吸星大法?我在吸毛熊内力啊!

所以,在采购俄罗斯发动机的这些年,美国公司都懒得研发同类发动机了,毕竟只要俄罗斯一天不断供,美国同类发动机就根本不可能有市场。

所以,这次罗戈津扬言断供发动机,NASA一下就慌了,没了RD-180,自家发动机没个三五年根本达不到这种性能和可靠性,那这几年NASA那些旗舰项目咋整?还上不上火星?

好在,NASA还有个plan C,这个plan C就是:外包,NASA当甲方,把运输的活儿外包出去,培养几个太空运输公司,自己把精力放在更有“科技含量”的事儿上,什么星际移民啊、火星采矿之类的,小投资解决大问题,四两拨千斤。

其实早在航天飞机项目时代,美国已经认真考虑过外包的事儿。

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商业太空发射法案》,允许民间私人发射火箭,并要求NASA鼓励太空产业商业化。该法案促进了洛克希德、马丁·玛丽埃塔、波音、通用动力、诺斯罗普、格罗曼、轨道科学等一大批军工巨头进入火箭发射领域充分竞争,竞争后火箭的运力成本优势也逐渐击败了昂贵的航天飞机。

1986年,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传统军工巨头也陷入困境(“德尔塔”、“泰坦”、“宇宙神”三大系列火箭集体出现重大发射事故)、法国“阿丽亚娜”火箭崛起抢占国际航天发射市场情形下,美国政府第二次组建了国家航天委员会,目的之一就是推动商业航天的发展。

在这段时间内,美国政府在商业航天领域动作很多,1990年《发射服务购买法案》、1994年《商业遥感法案》、1998年《商业空间法》相继顺利推出。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在看到广阔电动汽车市场的同时,也看到了探索太空商业市场的未来。2002年,他创建了美国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 X。6年后,Space X获得NASA的正式合同。

随后,美国航天政策出现了进一步大刀阔斧的改革。小布什政府对当时处于垄断地位的NASA和传统军工巨头开刀,颁布了《国家航天运输政策》、《美国国家航天政策》,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求NASA转变发展核心到科学研究和深空探测领域。

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变, 它意味着NASA开始逐步让出近地空间业务,并向私营航天公司开放相关科研项目。

2010年,NASA正式开启“商业机组计划”,准备将原本由NASA管理的近地轨道(距离地面高2000公里以下的轨道)和国际空间站开放给企业商用。

2011年,NASA在向俄罗斯购买载人航天服务的同时,也与Space X签订了合同,在条件成熟时,以每次发射费用1.33亿美元的价格购买后者的载人航天服务,这一价格,比不断涨价的俄罗斯“联盟号”还要便宜一些。

2012年10月,Space X的龙飞船成功将货物送到国际空间站,由此正式开启私营航天的时代。到2019年,龙飞船已经执行过16次太空站“快递”业务。

运货成功后,NASA积极推动商业公司的载人航天项目。

2014年,波音公司获得了NASA 42亿美元的合同,用于完成“星际客机”的开发,并向空间站执行多达6个载人任务。与此同时,SpaceX获得了价值约26亿美元的合同,用于开发自己的宇航员运输系统,该系统包括载人龙飞船太空舱和猎鹰9号火箭。

关于每个座位的发射和运送成本,波音报价9000万美元,比直接租俄罗斯的联盟号还要贵,而马斯克的龙飞船报价仅为5500万美元。马斯克对此颇为不满:干一样的活儿,凭什么他收费比我高那么多?

可亲儿子波音拿了钱却迟迟造不出东西来,飞行实验一拖再拖,直到2019年底才进行首次飞行测试,且每次测试都以失败告终,在去年年底的飞行测试中,波音再次失败,波音公司CEO竟然把锅甩给三哥,说软件代码是外包给印度写的,因此出了问题。

好家伙,外包公司又外包出去,拿了42亿美元,干的就是个中间商的活儿?

反倒是干儿子Space X于2020年5月30日率先完成了载人航天发射,这是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船退役9年来的美国本土第一次载人航天发射,也是人类航天史上首次私人公司完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在波音迟迟搞不定“星际客机”的当下,私人公司Space X反而成了美利坚“全村的希望”。

但新的“上杆子不是买卖”很快又来了。在俄罗斯航天局扬言中断合作后,NASA前几天紧急把Space X的合同从26亿美元追加到35亿美元,让 SpaceX 公司再提供三次将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的载人航天任务。

9亿美元飞三次,emmm,看来,卡NASA脖子的,不止俄罗斯航天局一家啊,毕竟大资本家没有祖国,谁让你自废武功呢?

最后,送NASA一句心灵鸡汤: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近地轨道你都玩不转了,上个鸡毛火星?

1、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平台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发布功能;
2、平台上发布或转发的文章与图片有任何侵权行为,请联系客服删除

www.meifang8.com
发布时间:2022/03/14
美房吧是一家专业服务华人投资买卖美国房地产的互联网平台。房源覆盖全美42个州,专业经纪人免费服务。我们竭诚帮助您实现美国买房,卖房,租房,贷款,广告投放等相关需求。
美国咨询热线: +1 858-314-8887 中国咨询热线: 4001-678-009
电邮:kefu@meifang8.com 微信:meifangba

市场与合作

更多 >

房源推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