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融入海外留学生活的6大守则
发布时间:2014/08/28 文章来源:美房吧
分享
公众号
导读:中国留学生赴海外留学,其中美国是主要的目的地。而对美国来说,外国留学生也已经成为其一大产业,据美国公共广播电台2013年的一份报告,每年留学生给美国经济贡献240亿美元…

中国留学生赴海外留学,其中美国是主要的目的地。而对美国来说,外国留学生也已经成为其一大产业,据美国公共广播电台2013年的一份报告,每年留学生给美国经济贡献240亿美元的学费收入。2012-2013年,来美国留学的学生为819,644人,其中235,000人来自中国。
留学生来美国,有个独特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第一层次是解决生活基本需求(basic needs);第二层次是解决软环境问题,包括“支持、关系和资源(support, connections, resources); 第三层次是解决心理需要问题,包括“信心、成长和友谊”(confidence, empowerment and friendship)。我是一个曾经的留学生,算是“过来人”,后来长期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也和国际留学生办公室多有合作。根据自己的体验和 观察,我认为留学生刚来美国,应从如下方面着手尽快适应环境:
事前的准备。中国留学生来美国之前,总害怕美 国有东西买不到,故而参考比较笼统的“攻略”和清单,把吃的喝的锅碗瓢盆清凉油消炎药春装夏装秋装冬装都带上。其实,事前不妨上网了解以下目的地的环境, 相应去准备可能更有帮助一些。大一点的城市,很多中国食品都能找到。偏远的地方,带上两箱子也管不了多久,迟早得适应,所以无论怎么看,都不用去操这心。 很多消费品,如衣服,可能在美国买还便宜一些。手机与电脑,窃以为在美国买,维修更方便。你应该预备一些美国不易找到的东西,尤其是不会有人大批量购买的 “精神食粮”,如图书和影像资料。当然影像资料要带正版的,千万不能带盗版的任何东西,否则海关查到问题可就大了。
解决生活问题。 刚来的学生需要应对时差、找房、找车、银行开户等问题。有些不可一蹴而就,但最好趁开学前尽快熟悉和办理,解决衣食住行、银行开户、申请社会安全卡(如果 在校内工作)等基本需求。 大部分人刚过来,解决这些问题,还存在一个快速获取信息的问题。在这时候,不要忌讳找中国学长咨询,缓解一点认知负担,少走些弯路。不妨多看留学生组织提 供的相关信息,尽早加入其论坛,了解个大致情况。当然日后也不能永久性地呆在这个小圈子里不出去,否则会形成“留学生气泡”,和本地学生和社区绝缘。
参与开学的各种活动。刚来时信息来得很密集,尤 其是入校培训(orientation)期间,美国人常说这叫“对着消防水龙头喝水”(drinking from the firehose), 不免有被淹没的感觉。即便这样,还需迎难而上,不要错过学校为了让留学生“软着陆”而组织的各种orientation活动,也尽量去参加一些社区活 动,接触关于移民、工作许可、学籍管理、社区资源、人身安全、学习方法等诸多有用信息。我当年参加入校培训中接触的观念、资源,日后甚至感觉终身受用。开 学之后,除非你转学重来,否则很难再有类似的机会,集中去了解周遭小环境和美国大环境。这些活动,一定要亲力亲为去参加,不要指望通过同学转述来了解,因 为大家的需求和英语程度都不一样,话传来传去可能会走样。
主动寻求建议。开学时信息集中,或许你最关心的 情况没有说到。你个人存在的问题,他人也可能难以知晓。他人也可能忙着各自的事,选的课和上课的时间都不一样,不一定和你在同一轨道上行驶。不要等着有人 来找你,应该主动去预约时间,和留学办公室顾问(international advisor)、学术顾问(academic advisor)去谈论自己关心的问题。有事应该多问。对于刚来的人,大部分人是宽容的,不作任何假设,会说“没有一个问题是愚蠢的问题”,他们不知道或 许会告诉你谁可能知道。应该学习美国人,宁可事先问清楚,不要盲目做事,事后后悔(Better safe than sorry.) 你甚至可以主动和导师(advisor)或是结伴的对象(mentor)约定定期见面。 约好见面时间,要写好在日历上,准时到达,准备好自己要了解的问题,甚至可以在见面前先发过去,或是打印好了带上,要做好自己的“功课”再去和人见面,否 则浪费双方时间。对情况更为熟悉之后,要知道美国分工明确,一个人管一方面的事,找人建议这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一些,比如不要去拿签证问题去咨询你学术的 导师。
利用学校资源。美国高校的学生服务,全面而深 入,很多是国内以前根本没有想到的,应该尽早去了解这些服务,看自己有无可能在某些方面得到帮助,而不仅仅依赖熟人圈,把求助限于自己熟悉的少数几个人, 或者仅仅依靠留学生办公室。让专业人士来帮你,你会进步得更快。很多学校都有写作辅导中心(writing center), 帮你看作文,甚至帮你修改。我们学校甚至还有演讲准备中心(speaking center), 帮助学生演练自己的presentation。残疾学生大部分学校有专门的部门提供必要帮助。生活上的压力和心理上的问题,可以去找心理咨询中心 (counseling center),这在国内可能大家会忌讳,但是美国司空见惯。很多美国学生因考试前压力过大而去找心理咨询中心求助。很多学校还有义务法律咨询,你可以在 这里得到一些基本的法律建议。绝大部分学生服务是免费提供给学生的。
建立自己的社交圈。性格外向开朗的同学可能这方 面会无师自通。如果存在语言、信心等障碍,可利用一些特定的渠道去接触他人:学校有时候会建立“结对帮忙”(peer mentor)的关系,让本地学生和国际学生结成对子互动,有时候还寻找当地家庭,去尽地主之谊(host family)。一些社会组织,如教会,也会组织这种资源。中国学生进入一个其他社会,很少有人愿意孤立,但又不知从何入手,介入本地社区。利用这些有组 织有结构的圈子,会非常有帮助。这种圈子也不限于面对面的圈子,也可早入加入Facebook等社交网络圈子,和周围人群互通有无。
主动走出气泡。在美国的留学生中有73%的人称自己的美国朋友为“两个以下” 。书中甚至提到有位中国学生郁闷地抱怨美国人虽客气、友善,但总保持距离,不管自己怎么努力,就是交不到真心朋友。我想这一点可能有双方面的原因,一来大 部分美国人本来就喜欢在关系中保持适当距离和区隔,也就是所谓“没有篱笆做不好邻居”(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这样的距离,并非刻意针对你我个人。像国内那样打着赤膊一起喝啤酒,哥们姐们一天到晚黏糊在一起,可能还会造成性取向上的误会。这方面期望值需要调整,不要指望大家会发展成那种非常哥们非常闺蜜的关系。还有一点:很多美国学生对其他国家人缺乏了解,除非你刻意努力,否则他们愿意接近 跟自己类似的人,这也是惯性使然,人之常情。中国学生不也一样,喜欢扎堆在自己人中?大家都得在一定程度上走出各自舒适区。总得有人先迈出一步。留学生与 其等着他人来接触,不妨主动了解美国社会交往的潜在规则,主动地去培植友谊。同时,要对他人保持距离的做法,尽量习以为常,不要感觉受伤。
文章来源:美房吧
发布时间:2014/08/28
快速通道
相关阅读
- 轻松融入海外留学生活的6大守则2014/08/28
- 轻松融入海外留学生活的6大守则2014/08/28
- 美国文理学院有什么优势?不亚于藤校的美国精英教育精髓2018/07/10
- 美国父母真的比中国父母更好吗?2018/11/09
- 当中国学生遇上美国学生,缺乏主动思考能力背后的原因是....2018/11/13
- 全美哪些州最安全?去美国留学,怎样确定大学周围安全度?2018/11/16
- 中美研究生究竟有多少差异2018/11/17
阅读排行榜
更多 >- 美国护照被海关收走!拿身份千万别轻信特殊渠道!2019/02/28
- 亿万富豪到家徒四壁,如何才能守住财富2019/01/30
- 活久见!在美退休金别忘准备这笔钱....2019/02/09
- 2019美国顶尖大学夏校申请早就开放了!附Top50夏校官网2019/01/03
- 美国哪州消费购物最划算?美国免税州及各州消费税率一览2019/02/12
- 美国汽车保险指南2019/02/18
- 身家930亿美元!比尔盖茨的钱都怎么花?2019/01/30
- 美国人生活的时间区域是怎么划分的!2019/02/02
市场与合作
更多 >房源推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