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对美国学区房,给孩子更好的机会接受一流教育
发布时间:2018/07/25 文章来源:网络
分享
公众号
导读:
美国买房
中国家长因为万分重视孩子的教育,不惜投掷重金在学区房的选择上。当人们还在讨论着北上广的学区房12万/平米的价格令人咋舌时,部分富裕的中国家长们已经走出国门,开始满世界豪掷千金购买学区房了。

美国学校按照其支持和附属的对象分为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公立中学、小学和幼儿园,都是采取“就近入学”的原则。美国法律规定,任何居住在这个学区内的孩子,都享有免费教育的权利。学校质量好的地区,就会吸引有孩子的家庭搬到这些学校周边居住,便形成了所谓的“学区房”。

私立学校由宗教组织和个人开设,收费较高,所就读的学校与居住的区域无关。优质私立学校每年学费起码得交两三万美元。
在美国,如果你拥有房子就需要交房地产税。由各县或各市政府征收,税率各地不同,大多数为1%到2%(也有地区会高于2%),房地产税根据房子的评估价值征收。公立学校的教育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周边地区的房地产税,学区的资金跟房地产税的数额是成正比。学校资金多,则有财力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我们通常概念上的“美国学区房”实际上是讲的可以根据就近入学的原则接纳生源的公立学校。
首先要说到的第一个学区房的真相就是为什么学区房这么火?
“以房养学”模式是关键。
中国家长在美国购房时,房产中介提起美国的学区房都一脸“赶快去白捡”的表情,但真的有这么便宜吗?
网上疯传的200万人民币就能买到的小别墅的确有挺多,但地理位置大多是在广袤的田野上,方圆五十里内就一所普通中学。如果想在繁华地带选一个优质学区房,就没那么便宜了。在华人置业的首选城市旧金山、洛杉矶、纽约,稍微好一点的住宅价格都在100万美元以上。
但尽管优质学区房的价格和房产税摆在那里,还是很多家长通过“以房养学”的模式供孩子上学。“以房养学”的方式是利用房子的升值来补回留学的花销。

一名曾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中国海归回忆:“我当时在美国留学时,身边有不少中国同学买了房,大部分是在留学前购置学区房。还有一些是毕业后买,留在美国就业的。有些朋友在留学前买的房子,毕业的时候发现房产的增值幅度几乎可以抵消学费支出。”
真相二:其实,“学区房”的概念起源于美国。
在美国,学区房基本上按照城市区域来划分。让中国家长苦恼的学区房,在美国一样“生猛”,仅仅隔一条街,房价可以差五倍。
而美国学区房和中国学区房的区别大概是在于:国内是因为学校好,所以周围的房价贵;但美国学区和社区的关系基本上相互促成——
美国社区有着明显的社会地位之分,富人有富人区,穷人有穷人区,中产阶级也多是选择集中居住。而购房者更看重的是综合指标,除了教育资源还包括该地段的配套医疗、服务环境和交通等多方因素。
所以“好学区”房价高,并不单纯是学校的因素,而是一个“好社区”的存在促成了一个“好学区”的建成,而“好学区”又进一步吸引了更多潜在购房者来此购置房产。

对应的,教育理念不是按学校分,而是按照该学区的房价来区别。美国公立中小学的经费是由该学区房产税而来,换句话说就是富人区的孩子有更多的教学资源。基本上,孩子们也只会和自己同一阶层的孩子上学。
真相三:为什么家长挤破头也要买昂贵的学区房?美国教育阶层之分比你想的更明显。
美国教育在我们眼里,大概可以用素质教育来概括——通常意味着创造力、自主性,会让孩子的个性得到解放,培养出来的都是乔布斯一类改变世界的人。其实,不同学区的学校,有不同的教育诉求。不同学区之间,教育也是有阶层的。
社会底层的学校强调KIPP。KIPP是“the 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的缩写,意味“知识就是力量”。
美国买房
老师教任何东西,哪怕是解数学题,都是用向学生灌输规则的方法。学校里面还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奖励系统。表现特别好,低年级学生给几只铅笔,或者直接发现金;更高级的还有例如允许你中午吃饭的时候带上耳机听音乐……
学校的生源88%有资格领取政府提供的免费午餐补助。然而这个系统却让84%的人数学成绩居于同年级平均水平之上,又有80%的KIPP学生最终考取大学——这些孩子很多都是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孩子如果考上大学了,父母们通常会喜悦地逢人便说:“我家终于出了第一个大学生。”
读到这里,会不会感觉这和国内不少家庭让孩子受教育的核心诉求极为相似?
而中产阶层的学校里,学生早上吃着有机麦片喝着牛奶,九点钟到校上两节课就吃午饭了,下午三点钟放学然后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国内理解的美式教育其实也只能说是美国中产阶层的教育)。

比如说这样的学校要上历史课,老师往往会布置这样一份作业:全班孩子就这段历史,拍摄一部电影,有人负责写剧本,有人专门负责拍摄,最后的成品非常具有创造性。
这样的学校更多是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体育特长、独立思考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探索问题的能力等。老师不再直接控制学生,而是通过与学生交流来引导班级去做什么。
你看,这是不是国内不少家长都羡慕的美式教育。不过,这样教育的孩子顶多也只能算工艺品,并不是顶级的艺术品。
但精英阶层的教育是懂得如何支配世界。这些孩子大多上的是私立学校,他们不用写漂亮的简历去取悦别人,因为他们的父母大多都是国家的统治者或者拥有庞大的资源,他们天生就是站在社会顶层的。他们不用去学习这些规则,因为这些规则将来可能由他来定。

举个例子:数学课上学除法,老师问学生的第一个问题不是怎么算,而是“如果你面对这么一个例子,你的第一个决定是什么?”
孩子会提出自己打算从哪儿着手。老师就会说“你这个决定不错”,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说出自己的计划,让全班一起看看这个决定和计划的结果如何。
同样是历史课,老师不会让学生去演绎这段历史,而是会问诸如这样的问题:“你认为伯里克利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犯了什么错误?雅典公民又犯了什么错误?”
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促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中国家长们不惜重金购买更好的学区房,让孩子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为常春藤名校准备好敲门砖,为今后的人生规划做好铺垫。
声明:内容及图片转载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中国家长因为万分重视孩子的教育,不惜投掷重金在学区房的选择上。当人们还在讨论着北上广的学区房12万/平米的价格令人咋舌时,部分富裕的中国家长们已经走出国门,开始满世界豪掷千金购买学区房了。

美国学校按照其支持和附属的对象分为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公立中学、小学和幼儿园,都是采取“就近入学”的原则。美国法律规定,任何居住在这个学区内的孩子,都享有免费教育的权利。学校质量好的地区,就会吸引有孩子的家庭搬到这些学校周边居住,便形成了所谓的“学区房”。

私立学校由宗教组织和个人开设,收费较高,所就读的学校与居住的区域无关。优质私立学校每年学费起码得交两三万美元。
在美国,如果你拥有房子就需要交房地产税。由各县或各市政府征收,税率各地不同,大多数为1%到2%(也有地区会高于2%),房地产税根据房子的评估价值征收。公立学校的教育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周边地区的房地产税,学区的资金跟房地产税的数额是成正比。学校资金多,则有财力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我们通常概念上的“美国学区房”实际上是讲的可以根据就近入学的原则接纳生源的公立学校。
首先要说到的第一个学区房的真相就是为什么学区房这么火?
“以房养学”模式是关键。
中国家长在美国购房时,房产中介提起美国的学区房都一脸“赶快去白捡”的表情,但真的有这么便宜吗?
网上疯传的200万人民币就能买到的小别墅的确有挺多,但地理位置大多是在广袤的田野上,方圆五十里内就一所普通中学。如果想在繁华地带选一个优质学区房,就没那么便宜了。在华人置业的首选城市旧金山、洛杉矶、纽约,稍微好一点的住宅价格都在100万美元以上。
但尽管优质学区房的价格和房产税摆在那里,还是很多家长通过“以房养学”的模式供孩子上学。“以房养学”的方式是利用房子的升值来补回留学的花销。

一名曾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中国海归回忆:“我当时在美国留学时,身边有不少中国同学买了房,大部分是在留学前购置学区房。还有一些是毕业后买,留在美国就业的。有些朋友在留学前买的房子,毕业的时候发现房产的增值幅度几乎可以抵消学费支出。”
真相二:其实,“学区房”的概念起源于美国。
在美国,学区房基本上按照城市区域来划分。让中国家长苦恼的学区房,在美国一样“生猛”,仅仅隔一条街,房价可以差五倍。
而美国学区房和中国学区房的区别大概是在于:国内是因为学校好,所以周围的房价贵;但美国学区和社区的关系基本上相互促成——
美国社区有着明显的社会地位之分,富人有富人区,穷人有穷人区,中产阶级也多是选择集中居住。而购房者更看重的是综合指标,除了教育资源还包括该地段的配套医疗、服务环境和交通等多方因素。
所以“好学区”房价高,并不单纯是学校的因素,而是一个“好社区”的存在促成了一个“好学区”的建成,而“好学区”又进一步吸引了更多潜在购房者来此购置房产。

对应的,教育理念不是按学校分,而是按照该学区的房价来区别。美国公立中小学的经费是由该学区房产税而来,换句话说就是富人区的孩子有更多的教学资源。基本上,孩子们也只会和自己同一阶层的孩子上学。
真相三:为什么家长挤破头也要买昂贵的学区房?美国教育阶层之分比你想的更明显。
美国教育在我们眼里,大概可以用素质教育来概括——通常意味着创造力、自主性,会让孩子的个性得到解放,培养出来的都是乔布斯一类改变世界的人。其实,不同学区的学校,有不同的教育诉求。不同学区之间,教育也是有阶层的。
社会底层的学校强调KIPP。KIPP是“the 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的缩写,意味“知识就是力量”。
美国买房
老师教任何东西,哪怕是解数学题,都是用向学生灌输规则的方法。学校里面还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奖励系统。表现特别好,低年级学生给几只铅笔,或者直接发现金;更高级的还有例如允许你中午吃饭的时候带上耳机听音乐……
学校的生源88%有资格领取政府提供的免费午餐补助。然而这个系统却让84%的人数学成绩居于同年级平均水平之上,又有80%的KIPP学生最终考取大学——这些孩子很多都是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孩子如果考上大学了,父母们通常会喜悦地逢人便说:“我家终于出了第一个大学生。”
读到这里,会不会感觉这和国内不少家庭让孩子受教育的核心诉求极为相似?
而中产阶层的学校里,学生早上吃着有机麦片喝着牛奶,九点钟到校上两节课就吃午饭了,下午三点钟放学然后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国内理解的美式教育其实也只能说是美国中产阶层的教育)。

比如说这样的学校要上历史课,老师往往会布置这样一份作业:全班孩子就这段历史,拍摄一部电影,有人负责写剧本,有人专门负责拍摄,最后的成品非常具有创造性。
这样的学校更多是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体育特长、独立思考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探索问题的能力等。老师不再直接控制学生,而是通过与学生交流来引导班级去做什么。
你看,这是不是国内不少家长都羡慕的美式教育。不过,这样教育的孩子顶多也只能算工艺品,并不是顶级的艺术品。
但精英阶层的教育是懂得如何支配世界。这些孩子大多上的是私立学校,他们不用写漂亮的简历去取悦别人,因为他们的父母大多都是国家的统治者或者拥有庞大的资源,他们天生就是站在社会顶层的。他们不用去学习这些规则,因为这些规则将来可能由他来定。

举个例子:数学课上学除法,老师问学生的第一个问题不是怎么算,而是“如果你面对这么一个例子,你的第一个决定是什么?”
孩子会提出自己打算从哪儿着手。老师就会说“你这个决定不错”,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说出自己的计划,让全班一起看看这个决定和计划的结果如何。
同样是历史课,老师不会让学生去演绎这段历史,而是会问诸如这样的问题:“你认为伯里克利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犯了什么错误?雅典公民又犯了什么错误?”
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促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中国家长们不惜重金购买更好的学区房,让孩子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为常春藤名校准备好敲门砖,为今后的人生规划做好铺垫。
声明:内容及图片转载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发布时间:2018/07/25
美房吧是一家专业服务华人投资买卖美国房地产的互联网平台。房源覆盖全美42个州,专业经纪人免费服务。我们竭诚帮助您实现美国买房,卖房,租房,贷款,广告投放等相关需求。
美国咨询热线: +1 858-314-8887
中国咨询热线: 4001-678-009
电邮:kefu@meifang8.com
微信:meifangba
快速通道
最新资讯
- 高房价时代下的租房 “绿洲”:美国城市租金负担差异大揭秘2025/05/15
- 纽约租金中位数破 3400 美元!2025/05/15
- 美国楼市遇冷:六年最慢销售潮,卖家与市场预期的博弈2025/05/15
- 曼哈顿豪宅区断层式领先2025/05/14
- 美国楼市遇冷:六年最慢销售潮,卖家与市场预期的博弈2025/05/14
- 外国人如何在美国贷款买房:流程详解与实用建议2025/05/14
- 房地产市场正在迅速降温2025/05/09
- 美国买房,如何识别和安全处理房屋中的石棉2025/05/09
市场与合作
更多 >房源推荐
更多 >